Thursday, July 19, 2018

ALBUM: Tiny Moving Parts - Swell (2018)


早就有點想寫這張專輯的心得,只是到現在才把內容組織好。
或許該先寫一下血肉專場的後記,但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Tiny Moving Parts 要來了!



這消息簡直是讓人興奮到模糊,如果你喜歡 The Get Up Kids 的柔軟感性又不失爆發力,也喜歡 American Football 吉他旋律的滑順優美,以及靈巧、聰明的變拍,那麼絕對不能錯過 Tiny Moving Parts 的這張專輯!


和樂團前一張作品《Celebrate》相比,《Swell》一樣給我 The Get Up Kids 與 American Football 綜合體的感覺,只是《Celebrate》保留不少 The Get Up Kids 的情緒感,《Swell》則是更靠攏 American Football 的圓滑旋律。
或許沒有帶給聽眾太多的聆聽驚喜,但 Tiny Moving Parts 巧妙融合 math rock、pop punk、indie 和 emo 的音樂特徵,創造出這些細膩又不失活力的歌曲,正是他們的魅力所在;《Swell》之所以好,並不在於這張專輯有突破性的發展,而是因為這張專輯完全沒有變!完全沒有走樣!

專輯開場曲〈Applause〉具有十足的 Tiny Moving Parts 經典風格:主唱兼吉他手 Dylan Mattheisen 的 scream,搭配上富數搖味的 riff,接續了上張作品的激情。而〈Caution〉可以說是他們歷年來最好、最抓耳的歌曲,器樂聲響各自獨立,組合起來卻十分清新,充滿活力又不失溫柔。


〈Malfunction〉可說是專輯中最情緒化的一首,Dylan 在副歌重複喊著“It was malfunction”,將前面歌曲的醞釀的情緒,一口氣釋放出來。〈Warm Hand Splash〉則為專輯做了完美的收尾,歌曲走式從 indie 到純粹的龐克聲響,最後又回到了 indie,伴隨著溫柔的長號演奏,結束這場夢幻的旅程。

這陣子正好看見流行音樂研究中,關於 emo 的一些文獻整理,也和友人聊了(也不算聊,正好提到)emo 的起源、區辨標籤等內容;如果先不提 emo 這個詞是被如何地汙名化,從起源來看的話,emo 來自 hardcore punk,以 Rites of Spring 為首的數個樂團,所演奏的風格比起傳統的 hardcore punk 更情緒化,因此被稱為「情緒硬蕊」(emotional hardcore)、「情緒蕊」(emocore);而如 Sunny Day Real Estate、Jawbreaker 等帶動 emo 第二波發展的樂團,使用了 1990 年代的 pop punk 與 indie 元素,與 hardcore 的關聯性更小,也形成了後來主流 emo 的風格。

(後續發展就不提了,不然會長得很像維基百科照抄的內容。XD)

老實說,自從 emo 這個詞被拿來形容那些「裝扮符合一般印象中的 emo kids、emo girls」的樂團所玩的音樂以後,一直讓我覺得,emo 這樣的曲風開始式微:許多主流 emo 團紛紛轉型或解散,然後 emo 變成了某些人嘲笑 post-hardcore 和 metalcore 所使用的標籤。
但聽了 Moose Blood、Sorority Noise、Tiny Moving Parts 等年輕樂團的新作品後,或許現在這一波的 emo 復興 (??) 不只是大家想回頭玩老音樂這麼簡單,而是 emo 已經成為 pop punk、indie pop 中的其中一種表現元素,就跟調味料一樣,不會成為主菜,卻會讓這道料理更美味。
仔細想想,emo 以這樣的方式傳承下去,好像也足夠了。


推薦歌曲:Applause、Wishbone、Caution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