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還有沒有人對去年的專輯有興趣(???),平常在記錄的筆電在年末大爆死,重新找回紀錄又花了一點時間。
去年是充滿波折的一年,但不乏許多值得注意的專輯;以下一如往常,介紹幾張在年末還是有記憶點的作品:
2020 最喜歡的國外專輯:
Code Orange - Underneath
從年初發行聽到年終,《Underneath》始終是個人年度專輯的首選,其為重型音樂立下了嶄新的里程碑,且無法從過去的聆聽經驗尋找近似風格的樂團。《Underneath》巧妙地在許多歌曲的段落,使用故障音樂(glitch)的手法,將熟悉的 riff 粗暴地從中間切開、復原,使得歌曲走向更難以預測;同時,在營造幾近瘋狂、讓人不快的歌曲氛圍時,同時也產生了如〈Surful Surrounding〉、〈The Easy Way〉、〈Autumn and Carbine〉等歌曲記憶點明顯、傳唱度高的歌曲。《Kerrang!》將其與 Nine Inch Nails 相比,並稱之為「虛無主義版的早期 Slipknot」、「極度藝術化的 The Dillinger Escape Plan」,或許沒那麼精準(畢竟這張專輯的獨特性之高,不是其他樂團能夠相比的),但均指出了其重型之處──在《Underneath》中,可聽見 thrash、hardcore punk、sludge、metalcore、nu metal、數學搖滾、工業金屬等風格齊聚一堂,樂團料理這些元素時,不僅保有素材的特性,更讓人看見了新世界。
推薦曲目:Swallowing the Rabbit Hole、In Fear、You and You Alone、Last One Left、Surful Surronding
2020 最喜歡的台灣專輯:
暴君 - 島嶼神話
如果今年真的只能推薦一張台灣專輯的話,沒有不推薦這張的理由。和《孤鷹行》的壯闊、《葉隱》的侘寂、簡約寧靜不同,《島嶼神話》不僅保有民謠金屬優美的器樂旋律,同時更能聽見精采複雜的編曲與對點,光是吉他的音色堆疊,便可感受到華麗感,比過去更易聽。饒亞哲在 vocal 的唱腔較單一,但表現更沉穩。
專輯首推〈黑翼之神〉與〈鯨魚〉,開頭的器樂對位演奏實在太美好;其次則是〈公鹿〉,已經很久沒有聽見鼓點如此滿如此華麗的暴君了!
(然後暴君突然就樂手退光光,wtf)
推薦曲目:黑翼之神、鯨魚
2020 最值得推薦的專輯:
Loathe - I Let It in and It Took Everything
或許《I Let It in and It Took Everything》不是一張本格、滿足該類型樂迷期待的專輯,但 Loathe 的實驗性,讓人想起了 Deftones、Deafheaven 等跨越音樂類型範疇而得到成功的樂團。這張專輯比起《Cold Sun》,較少生猛有力、具侵略性的歌曲,將重點放於音牆營造與培養氛圍;瞪鞋風格的歌曲讓人想起 Slowdive 的縹緲浪漫,但在〈Red Room〉、〈Gored〉等歌曲中,又可看見如 Meshuggah 的高速 riff、變速 chugging,比許多知名的兇團更兇。
Loathe 延續了《Cold Sun》的實驗性,將樂團所擅長沉重的破音 riff、歇斯底里的 growl,與環境音樂、瞪鞋,以及2000 年代早期,往 indie 靠攏的 emo,彼此揉合在一張專輯中,歌曲彼此之間的差異性極大(你能想像〈Broken Vision Rhythm〉和〈Is It Really You?〉是同一張專輯、同一個樂團創作的歌曲嗎?),情緒的切換卻十分流暢,特別是〈Is It Really You?〉尾奏的瞪鞋式毛邊音牆,突然轉換成〈Gored〉噪音、渾沌、具侵略性的吉他破音,讓人不禁稱讚樂團驚人的風格剪接、拼貼能力。
專輯中最推薦的歌曲首推〈Two Way Mirror〉,無論在音牆的塑造,或是 Kadeem France 的唱腔,都明顯受到 Deftones 的影響;而音樂錄影帶上架後兩天,Chino Moreno 在 Twitter 分享了該曲的 YouTube 連結,算是令人驚喜的小插曲吧。
推薦曲目:Two Way Mirror、New Face in the Dark、Is It Really You?、Gored、I Let It in and Took Everything...
The Strokes - The New Abnormal
新專輯許多歌曲十分易聽,簡約的歌曲結構、節奏組明快的律動、漂亮的吉他 riff,以及 Jules 慵懶惺忪的聲音,聽起來還是很 The Strokes,但和早期兩張神作《Is This It》、《Room on Fire》相比,少了點年輕特有的放蕩不羈和隨性,聽起來多了幾分深度層次,聲響更細緻,Jules 的假音也進步許多。
理所當然,《The New Abnormal》超越不了前兩張作品,但 The Strokes 沉寂七年的回歸依舊出色,讓人想起當年的怦然心動。一直都很喜歡 Albert Hammond Jr. 的吉他聲響和渲染,在〈Brooklyn Bridge to Chrous〉與〈Bad Decisions〉中,帶出清爽的氣息,後者輕快的後龐曲式,搭配取材自 Billy Idol《Dancing with Myself》的吉他聲響,使歌曲富含 80 年代的復古感。
推薦曲目:The Adults Are Talking、Brooklyn Bridge to Chrous、Bad Decisions
Apocalyptica - Cell-0
《Cell-0》是少數 Apocalyptica 發行的全器樂專輯,老實說,個人覺得這張專輯器樂的層次堆疊與氛圍營造,比過去幾張專輯更好。大提琴與吉他互飆的場景值得一聽,且歌曲的起承轉合更戲劇化,少了客座 vocal 後,樂團得以更專心地將編曲重點放於技術與器樂表現上,金屬樂的侵略性與古典樂的優美再次達到新的平衡。
推薦曲目:Ashes of the Modern World、Cell-0、En Route to Mayhem、Fire & Ice
Dance Gavin Dance - Afterburner
這是一張複雜且優雅的專輯。
DGD 在其最具辨識度、流暢的 progressive post-hardcore 風格中,營造了 funk、emo rap、拉丁流行樂的歌曲氛圍;專輯聽來依舊頗有 DGD 的一貫風格,但又有些微妙的不同。過去某些 DGD 的歌曲,強調旋律流暢柔美,反而聽起來太過流行甜膩,而《Afterburner》的歌曲,在流暢旋律與侵略性的平衡拿捏則相當優秀,說是 DGD 歷年來的最佳專輯也不為過。
(然後吐槽一下,DGD 也太愛用草莓當歌名了ㄅ)
推薦曲目:Prisoner、Strawberry's Wake、Born to Fail、Parallels、Night Sway
Deftones - Ohms
其實個人也蠻喜歡上一張被不少人批評的《Gore》,但《Ohms》將 dream pop/indie pop 的柔美、注重氛圍,以及許多 Deftones 樂迷所期待的侵略性 riff 融合得恰到好處,加上 Chino 招牌式的,從細膩、飄忽不定的低吟,隨即轉為 fry scream 的唱法,想必更合乎眾人的期待。
推薦曲目:Ceremony、The Link is Dead、Ohms
2020 水準持平的專輯:
The Word Alive - MONOMANIA
還是最喜歡《Real》跟《Dark Matter》時期的 The Word Alive,但以流行化的扣團來說,算是十分優秀的作品。Telle 在演唱的情感詮釋、轉換技巧變得更為純熟,雖然編曲明顯流行許多,和《Violent Noise》相比,易聽程度較高,但不至於千篇一律到讓人厭煩,有不少讓人驚喜的小變化,樂手技術層面的表現也相當不錯。
推薦曲目:No Way Out、Thank You、Numb Love (Misery II)、Burning Your World Down
Polaris - The Death of Me
在新專輯《The Death of Me》中,Polaris 不僅保存住《The Mortal Coil》的侵略與衝擊性,同時更加強了歌曲的故事性與情緒起伏;〈Pray for Rain〉與〈The Descent〉是專輯中尤其優秀的兩首歌曲,在吼腔與清腔、主 riff 與旋律段間的轉換十分流暢(不過清腔段落有點過度修飾、營造氣氛,這點扣了一點分)。若想聽結構較單純、riff 更重的歌曲,〈Hypermania〉與〈Landmine〉則是首選,吼腔段落的表現都十分優秀,高速段落的 riff 比一般 metalcore 更沉重,絕對能滿足重口味的族群。
整體來說是張不錯的專輯,但和近期許多具突破性的 metalcore 專輯(例如 Northlane《Alien》、Loathe《The Cold Sun》)相比,似乎又沒那麼衝擊,只能算是中上(85分)的作品;認真來說,《The Death of Me》挑戰的曲式,以及融合的音樂元素大抵仍遵循 metalcore 公式,並不需要刻意吹捧成驚人、機智之作,不過這張絕對是張值得入坑的專輯,可以期待 Polaris 成為一線大團。
推薦曲目:Pray for Rain、Hypermania、Martyr (Waves)、The Descent
Peach Pit - You and Your Friends
雖然 Peach Pit 在新專輯中沒有搬出太多新東西,甚至吉他旋律/solo 段落還有減少的趨勢,喜愛吉他樂團的人可能會略失望,但這張專輯還是蠻不錯的,且編曲比《Being So Normal》更有趣多元。
推薦曲目:Black Licorice、Puppy Grin、Brian's Movie、Denny's Garage
August Burns Red - Guardians
個人認為,ABR 是少數發行作品都十分紮實,且不斷在精進技巧的樂團。
即使《Guardians》這張專輯不算是張別具獨特性的專輯,但在專輯中,除了保有讓扣迷大呼過癮的厚重、紮實且緊密的 riff 外,某些歌曲更嘗試強調旋律性,或是加入清腔、和聲(如〈Lighthouse〉、〈Three Fountains〉),仍是張高水準的作品。
推薦曲目:The Narrative、Bones、Paramount、Dismember Memories、Three Fountains
2020 平常不聽但喜歡的風格專輯:
Thundercat - It is What It is
Thundercat 的新作《It is What It is》比起前作《Drunk》加入了更多電子合成器的聲響;同時,在某些歌曲中,歌手的演唱段落處理成仿留聲機的質地,聽來也十分有 lo-fi 感。
個人還是偏愛酷爵士風格較重的《Drunk》,但《It is What It is》絕對是張足夠優秀的作品,Thundercat 的 bass 演奏沒有過於刻意的炫技,但依舊無懈可擊地變態。
推薦曲目:Innerstellar Love、Black Qualls、How Sway
2020 等好久的專輯:
The Ghost Inside - The Ghost Inside
能看見 The Ghost Inside 在經過 2015 年的嚴重車禍後回歸並發行專輯,還有比這更勵志的事情嗎?光這點就值得為這張專輯記下一筆。
話雖如此,但《The Ghost Inside》這張專輯並不單只是張復健之作,更是經過淬煉後的集大成之作;從開場〈1333〉激情的鼓 solo 開始,沒有任何使人感到冗贅的歌曲或樂句段落,延續了代表作《Dear Youth》的音樂風格,但部分歌曲的音樂性與敘事性,甚至勝於《Dear Youth》──即使專輯整體仍傳達積極正向的氛圍,但亦有如〈Pressure Point〉此類描寫絕望、負面情緒的歌曲,而非如過去歌曲所述「即使在黑暗中,總會重現光明」的正向思考,使得專輯更有深度。
推薦曲目:Still Alive、Aftermath
2020 的平反專輯:
Suicide Silence - Become the Hunter
經過上張挑戰詭異化、藝術化,向 nu metal 風格致敬的同名專輯後,Suicide Silence 在《Become the Hunter》又走回了他們招牌的 deathcore 路線。老實說,我還是比較習慣 Suicide Silence 走這種風格。開場的 intro〈Meltdown〉以管風琴與唱詩班製造出詭異的歌德氣息,伴隨著低沉的 slamming riff;隨即的〈Two Steps〉、〈Feel Alive〉、〈Love Me to Death〉充滿了死蕊樂迷絕對會喜歡的元素──緊湊、高速的吉他 riff、轉換自如的 scream/growl,以及怪異的 breakdown──,聽來與《You Can't Stop Me》,或甚至是 Mitch 時期的歌曲有幾分相似。
但他們並沒有完全放棄在同名專輯中,所挑戰的實驗性、氛圍走向的編曲手法。從〈In Hiding〉、〈Skin Tight〉開始進行到專輯的後半段,開始展現出更富旋律性的一面,例如減少 slamming、以泛音營造詭譎氣氛,Eddie 也再度嘗試加入一些清腔,但樂團記取了上張專輯的教訓,且調度得宜。或許不少人在 2017 年後,對 Suicide Silence 的印象只剩下"tee hee"兩字,不過還是請大家再相信 Suicide Silence 一次吧,《Become the Hunter》此張專輯不會讓各位失望。
推薦曲目:Two Steps、Feel Alive、Love Me to Death、Skin Tight、Serene Obscene
2020 的代表專輯/EP:
Bring Me the Horizon - Post Human: Survival Horror
提到 2020 年的代表作品,BMTH 新推出的「後人類」(post-human)系列的首部曲《Post Human: Survival Horror》(後人類:生存恐怖)或許可說是 2020 年的縮影也不為過;此張 EP 欲傳達的是人類的希望與憤怒,也反映出因疫情全境封鎖所產生的反彈情緒,因此歌曲比起《Amo》來得具侵略性,甚至引人想起《There is a Hell》中,音牆炸裂與電子節奏並存的風格。
個人認為,這張 EP 比上張的《Amo》出色──或者該說,更符合原 BMTH 樂迷的品味;過去經常看見「號稱」過去的樂迷抱怨,認為由 deathcore 轉型為 metalcore 一炮而紅,並在歌曲加入電子、流行搖滾元素的 BMTH,已經失去了重型樂團歌曲該有的模樣,但歌曲主題具 cyberpunk 未來感、描寫人類憤怒情緒的《Post Human: Survival Horror》,似乎暗示著「只要 BMTH 想要做夠金屬/重型的音樂,他們還是做得到的」。
推薦歌曲:Dear Diary,、Teardrops、Obey、Kingslayer
※2015 專輯小結:https://goo.gl/P2Peyf
※2016 專輯小結:https://goo.gl/jvoedj
※2017 專輯小結:https://goo.gl/AwLEmF
※2018 專輯小結:http://bit.ly/2VnCqPQ
※2019 專輯小結:http://bit.ly/35ivM12
推用心分享!暴君真的是讚到不行的台灣黑金團,個人私心愛暴君大於閃靈(論本土黑金的話),詞真的寫得好有畫面和氣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