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17

TALK: 不負責任的反指標pt.3:2017 專輯小結


※提醒一下:這不是「2017 最佳專輯」,請右轉至:https://goo.gl/8LR3on

在年末總結當年專輯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即使今年聽得並沒有像 2015 年來得詳細,但還是選出了一些專輯。
嘴砲依舊、壞品味依舊,不喜勿戰(????)XD


2017 最喜歡的國外專輯:
Converge – The Dusk in Us
許多長期發展的金屬團、扣團,不管再怎麼有名,總是會有幾張讓人小失落,或是維持現狀、重製經典聲響的專輯;但 Converge 這張專輯讓人眼睛一亮,不僅保留了他們獨特、具辨識度的聲響,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實驗性質的編曲與元素。黑暗的氛圍、drone 的沉重音色,和 Converge 充滿金屬侵略性的 hardcore、mathcore 風格,同時在一張專輯或歌曲出現,多變、難預測的吉他聲響也十分迷人。

2017 最喜歡的台灣專輯:
拍謝少年 – 兄弟沒夢不應該
即使我還是比較偏好《海口味》的生猛激情(??),但《兄弟沒夢不應該》加的元素更多元(特別喜歡〈契囝〉的北管演奏,還有〈北海老英雄〉的銅管),歌曲也顯得比較內斂成熟。或許是已經聽過好幾次專輯收錄歌曲的現場,總覺得錄音室版本有點太溫柔了XDD 但這不影響我對這張專輯的喜愛,「2017 最喜歡的台灣專輯」這個頭銜封給他們當之無愧。

2017 最值得推薦的專輯:
Qu – Finalize
從《Switch》到這次的《Finalize》,感覺 Qu 在合成器手離團後,不停挑戰四件式樂團的極限。過去 GINE 的 human beatbox 雖吸睛,但多半是作為點綴,使得音樂層次更加豐富;而在去年發行的《Laundry》,以及這張《Finalize》,GINE 的 human beatbox 成為旋律之一,給人大幅度噴來噴去的爽快感。比起音樂層次的特殊編排,現在的 Qu 編曲則偏向吉他、bass、human beat box 分別是三條不同的旋律,鼓手則擔任穩定與調和的工作,取用的音樂元素也更多元,如 post-hardcore 式的嘶吼、說唱、刷碟,不像過去基本上還是被分類在後搖。
我個人非常喜歡《Finalize》的歌曲(即使最喜歡的依舊是 EP 版本的〈Laundry〉,以及第一張專輯的〈No.〉),但不知是在巨獸、Wake Up 就聽過這些歌曲的現場版,還是 Qu 錄音時重視的是各個樂手的旋律表現而非氣氛鋪陳,總覺得錄音室版本稍嫌平淡了一點。所以我必須要建議大家:去看 Qu 的現場!現在!馬上!

Fujiya & Miyagi – Fujiya & Miyagi
推薦的原因很簡單,他們1/3就要來了。我這個人很簡單,有來台灣我就...(ry
整張專輯的氛圍和過去比較相對明亮,主題可分為兩部分,由開頭至〈Extended Dance Mix〉的前五首,較專注於合成器效果的操弄,走的是標準 Fujiya & Miyagi 式(??)的 electropop/nu-krautrock;而〈Outstripping〉後的歌曲,音色、節拍更加豐富,motorik beats、techno beats 轉為襯底,時穿插 funk 感的節奏、具實驗性或 synth-pop 風的合成器、復古的吉他聲響,跟上張《Artificial Sweeteners》的路線蠻像。

Myrkur – Mareridt
非常特別的一張專輯,它既是一張 post-metal 專輯,又混合了有如 Chelsea Wolfe 的空靈、歌德式吟唱、dark folk/ambient 的器樂演奏。
(不過說到 Chelsea Wolfe,她還真的有在專輯的 bonus track 出現ㄋXDDD)
若要標籤《Mareridt》 這張專輯,或許該用「黑金版的 Sigur Ros」這樣的詞來標記它?如咒語般的吟唱、令人窒息、不愉快的厚重聲響,以及憂鬱、具北歐民謠風格的旋律,讓《Mareridt》聽起來更陰柔、也更邪惡、更具威脅性。

2017 最常聽的國外專輯:
DYGL – Say Goodbye to Memory Den
光專輯製作人是 The Strokes 的 Albert Hammond Jr. 這件事,就讓《Say Goodbye to Memory Den》務必會成為我在 2017 最常播放的一張專輯。
專輯開場曲〈Come Together〉,無論是開頭由鼓與吉他組成帶後龐味、富含彈跳感的節拍重擊耳膜,或是後段轉折點嚓唰嚓唰響的吉他刷扣、時不時撩一下飛過去的吉他音效,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 DYGL 這張專輯並不是那種吉他技巧強到你會嚇一跳,或是多有想法、概念多深的專輯,但吉他刷下的那一刻讓人起了雞皮疙瘩,這樣就夠了。

2017 最常聽的台灣專輯/EP:
血肉果汁機 – 黑訊息
身為血肉腦粉,這張不可能不上榜XD!
比起原版本,我反而更喜歡英文版。相對原版很仲宇(??)、偏 beatdown 的說唱,英文版某些段落的處理方式有 Slipknot、Marilyn Manson 的工金味,特別是〈十維度〉英文版 “Only humans kill humans and the life of others, Only humans thinks that they are the ones that matters.” 這段,台、英兩段的唱法有明顯的不同,而我更喜愛後者。

這張 EP 很暴力。比起《GIGO》歌曲,更多 slamming 的元素在裏頭,甚至給我早期〈Fucking Slut, Fucking Cunt〉的既視感(這部分在〈MIB〉後段的 breakdown bridge,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和我同感)。
但比起有創意的《GIGO》、奠定血肉台式風格的《粗殘台中》,《黑訊息》稍微洋派、slamming/beatdown deathcore 的風格,明顯稍稍遜色了點;歌曲一樣吸引耳朵、一樣有血肉風範,但就像之前《猜火車》1、2 的爭論一樣,這是張優秀的單曲,卻不見得會是大家聽血肉的首選歌曲。
說這麼多,也是雞蛋裡挑骨頭,我覺得《黑訊息》這張超帥的。編曲雖然還是滿滿滿,吉他音牆趁趁趁、scream、雙踏、blast beat 交錯,但和編曲也很滿的〈瘋狂大老二〉或〈新世界革命〉相比,已經較多留白與停頓了。歌詞跳脫《GIGO》的隱喻,更警世、更展現血肉獨特的世界觀;《GIGO》是世界、是宇宙發生的事件,《黑訊息》則是留給人們的警告,正如〈MIB〉預告中,最後出現的一段話:

『你是第一個看到真相的人,回去救大家出來』

比起台語原版歌詞,英文歌詞某些段落更直白一點,〈十維度〉英文版亦引用了《魔戒》典故來比喻(“The world's dying, it's all just for the "ring". Sauron, he locked us in the lowest chakra, greed lured us on to kill the whole world.”),只是副歌還是回到台語有點小失落,原先以為會是英文版啊!XD

2017 最推薦的新人專輯:
Sundara Karma – Youth is Only Ever Fun in Retrospect
正好趕上在人氣起飛前關注 Sundara Karma,今年沒去 Summer Sonic 看別團都還好,錯過這團特別難過QQ
聽他們歌曲時,會浮現一些如 Kodaline、Arcade Fire、Vaccines、Circa Waves 此類樂團的影子,其實像他們這類融合 indie pop、 alt rock,又走復古風的英倫樂團已經很多了,但就如同許多樂評所寫的,當你覺得「這首歌好像在那裡聽過?」時,主唱 Oscar 獨特的嗓音和情緒起伏又會將你拉回來。歌曲易聽、夠文青,旋律又夠上口易記,這團真的頗有潛力成為未來的大團。
然後不得不說一下,Sundara Karma 的 MV 和舞台肢體也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Flame〉的 MV,Oscar 雌雄莫辨的肢體表達和美貌簡直是 David Bowie 再世!

Torchia – Of Curses and Grief
放眼望去,比起去年、前年,這次的專輯 review 離金屬越來越遠,還是該平衡一下,推個巨獸一聽就中的 Torchia。雖然他們 2010 年就成立,但直到這張專輯才正式看見他們非 demo 的作品,應該還是可以算在新團(???)。
我對以優美著稱的芬蘭式旋死沒有太大偏好,因此 Torchia 某些偏鞭、偏兇、具侵略性又沒那麼精緻的 riff 和旋律線非常合我胃口,不失熱血且沒那麼優美流行,聽完脖子會很痠(??);當然還是少不了這類型常見的兩把吉他精彩的旋律和聲、對位,以及高潮的吉他 solo。
專輯首推連三首衝擊的〈Shame〉、〈Fury〉、〈My Land Shall Burn〉,可充分體會到 Torchia 旋律與兇悍並重的特色,無論是機關槍般的鼓點、趁趁趁,還是衝出的旋律線,該有的都有,將氣氛推向高潮;而緊接的〈Headshot〉是一首讓人不禁想一同揮拳、偏 old school 的熱血歌曲。最後作結的〈Dark and Cold〉,一樣展現了 Torchia 帶鞭金味的編曲,就算結束前還是這麼兇,根本不讓人保留精力!

2017 等好久的專輯: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Damage and Joy
Slowdive – Slowdive
Ride – Weather Diaries
(排序只是依照專輯發行順序排的,沒有任何意義。)
我本來以為去年的美式足球已經是等最久的專輯,結果今年又打破紀錄,這些團至少都快 20 年沒發專輯了吧?
老實說,光是這三團還願意發行新作品,就該感激涕零,哪還有批評的道理?但我對這三張專輯的看法不太相同,以回歸作品來說,我會給《Slowdive》較好的評價,《Weather Diaries》則以些許差距落到第二;個人覺得 Ride 有許多歌曲都比較耐聽(後段尤其漸入佳境),但考慮其風格差異、與經典作品(The Jesus and Mary Chain《Psychocandy》、Slowdive《Souvlaki》、Ride《Nowhere》)相比後,Slowdive 小贏 Ride。
雖然三團中我比較私心 Ride,再聽後也還是喜歡 Ride 的風格多一點;但聲響更加現代、精巧,同時維持樂團那些讓人沉醉的優美旋律的《Slowdive》,似乎在這些久違重逢、發行新作品的經典樂團中,更具代表性。

2017 平常不聽但喜歡的風格專輯:
夜貓組 – 健康歌曲 OwO
用一句話描述聽完的感想,就是:「不愧是李英宏當製作人,帥帥。」

正因為是李英宏當製作人,才能做出這樣的專輯,復古感、鏘感、鬆感三效合一(??)恰到好處,MV 到底嗑了什麼XDDD
Leo 王那種懶懶又廢廢的 flow 真的是眾人模仿不來,而且春艷進步幅度真的蠻大的,過了這麼久(??),我終於可以聽春艷了ㄋ(竟然是驚訝這個?)

2017 最讓人覺得自己是凡夫俗子的專輯:
Perfume Genius – No Shape
2015 年也曾經出現過同樣的主題,但當時主要是抱著「各方評價都不錯,但我聽完沒什麼感覺,絕對是我太凡夫俗子了!」的玩笑心態;而今年香水天才這張專輯真的是讓人心服口服,除了用「藝術、神之聲」這樣的標籤形容、定義外,完全想不到其他的詞彙。
這是一張讓人出神的專輯,〈Otherside〉的轟炸聲一下,彷彿是為 Mike Handreas 的降臨開路。過去聽香水天才的作品,總覺得 Mike Handreas 是個溫柔又脆弱、傷痕累累的人,但在《No Shape》這張專輯中,他顯得優雅、柔軟,卻更有自信。

2017 沒事可以聽一下的專輯:
Chase & Status – Tribe
我對 Drum & Bass 真的沒有愛(慣用的開頭XD),會接觸這張專輯也是因為聽了 ft. Slaves 的〈Control〉,覺得不錯才打開來聽;老實說,前半段除了〈Dubplate Original〉這首比較兇的 grime 以外,其他都有點太軟太流行,但到了沒有 ft. 任何歌手、單純聆聽 Chase & Status 功力的〈Tribes〉後,我真心覺得該來推一下這張專輯。即使這張專輯有些歌曲比較偏 R & B 和 hip hop,甚至比《Brand New Machine》更流行,喜歡他們早期風格的應該很多都會大崩潰,拜託他們回去玩單純的 DnB 就好!XD
對於這張專輯,個人不專業猜測:Chase & Status 會做出這樣的一張專輯,不只是做給喜歡 DnB 的老樂迷,而是將觸手更伸入 grime,甚至是 britpop、garage punk 樂迷的領域。和 Blossoms、Slaves 兩首合作曲〈This Moment〉、〈Control〉放在專輯後半段蠻驚喜的,讓原先疲憊的耳朵為之一振;透過混種的手法,讓 DnB 以不同形式滲透到各式曲風,或許就是 Chase & Status 的目的吧。

2017 體驗進化論(??)的專輯:
Splashh – Waiting a Lifetime
從開場曲〈Rings〉便可窺見 Splashh 的進化:一貫慵懶、讓人想起夏日兜風、衝浪,適合搖擺兼回想少年時期(??),bass 與鼓點卻更加緊密複雜。〈Come Back〉是另一首吸引耳朵的歌曲,稍微泡泡糖一點,進入主歌後,將吉他與其餘器樂比重降低,使男女聲的搭配更加平衡;〈Honey and Salt〉則噪到極致,為下曲充滿電氣、銳舞氛圍的〈Look Down to Turn Away〉鋪路,而後者與 dream pop、略瞪橋段的轉換、結合充滿新鮮感(意外喜歡這兩首,越聽越上癮!)。
老實說,Splashh 再發個好幾張《Comfort》式的專輯大家也會買單,但他們不這麼做,反而將倫敦、紐約略帶時髦復古感的聲響巧妙融進原本編曲鬆鬆的車庫、衝浪搖滾中,部分保有他們最具辨識度的青春無敵、器樂猛衝,整體聲響聽來卻又精緻許多。有些專輯簡介提及發行背景時,會使用「在三年的時間裡,他們推翻錯誤的開始,重新尋找製作方向。」這樣的語句(可能是國外樂評這麼寫的?),但我認為這樣講太名過其實;Splashh 這三年的摸索並非走錯道路,而是捨棄了原本的捷徑、繞了點路,遇見指路人(製作人) Nicolas 後,得到了更完整的製作方向。

The Maine – Lovely, Little Lonely
雖然在《Forever Halloween》時就知道 The Maine 已經不是以前的流龐 + 泡泡糖樣(老實說,知名的那首〈Into Your Arms〉,我一直覺得很像一世代會出的那種歌曲),但美國糖果和這次的新專輯,我兩次剛開始聽都被嚇到XDDD
不得不說 The Maine 每次的主打歌都蠻會選的,正好都是專輯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Bad Behavior〉清新的吉他、副歌前琅琅上口的 backing vocal “yeah yeah yeah”,讓人印象深刻。
過去即使轉型,The Maine 有些歌曲仍未完全脫離少男流行樂團的形象,這次的《Lovely, Little Lonely》則跳脫了以往的印象,整張專輯都很有 indie pop 和 alt rock 的味道,歌曲間的連貫性更加流暢。雖然還是一貫青春無敵、走在夏日的陽光底下(??),但已經不是像 5SoS、The Vamps 那種風格了;若將早期的 The Maine 形容為豔夏般熱情,轉型後的他們則給人在夏末獨自聆聽、回憶夏日美好,喜悅中帶著淡淡哀傷的印象。
(話說正好能組成專輯名稱的〈Lovely〉、〈Little〉跟〈Lonely〉三首,扮演的都是承接歌曲情緒的間曲,突然覺得有點用心ㄋ!?XD)

Sorority Noise – You're Not as _____ as You Think
我對這團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張《Joy, Departed》讓人想起 Get Up Kids 那類柔軟、偏 emo 的 pop punk。
上一張專輯會讓人將他們的歌曲定型為雋永小品,《You're Not as _____ as You Think》這張呈現的則更豐富,既有如〈A Better Sun〉此類比較偏 post-punk 的歌曲,也有他們較擅長的、像〈Second Letter from St. Julian〉這種,以 90's emo 打底,情緒轉折卻又有 The Used、MCR 味道的作品。
原先還不懂 Stereogum 怎麼會把這張放進 Top 50,聽完後似乎有點了解為什麼。Sorority Noise 這張專輯雖然憂鬱,但他們把這些情緒裹上一層淡淡的糖衣,在低潮時聆聽或許不會得到力量(???),但這張專輯會陪伴著你走過這段路、撫平那些痛苦的感受。
然後這張的音色也調得太好聽了吧,難怪 Stereogum 和音叉都給蠻高分的。

2017 最需平反的專輯:
Suicide Silence – Suicide Silence
哎,其實我覺得還不錯啊,不覺得很有 Korn 和 Deftones 的 fu 嗎XDDDD
對於那些音樂網站 review,我比較偏向 Metal Sucks 的說法:a weird art-metal album(難得這麼不酸的 Metal Sucks 真是不習慣ㄋ)。之前 Metallica 的《Lulu》和《St. Anger》甫推出不也被評的慘慘,Pitchfork 還出現 0.8/10 的慘淡分數,但這些作品後來的藝術性不也蠻高的嗎XD?
不過這些 deathcore kids 會崩潰也是意料之中,就再讓 “teehee” 這個分類留在 Suicide Silence 新專輯裡面一陣子吧。
p.s.是說〈Don't Be Careful You Might Hurt Youself〉這首最後的跳針是故意的嗎,如果是的話,那 Suicide Silence 這張專輯根本就是故意對那些還在期待 Mitch 顯靈、愛看又愛罵的迷弟迷妹開嘲諷吧XDDDDD

2017 最????的專輯:
????? – ????
這張請自由填空,先講個小故事,或許你就會知道我把這個位子留給哪張專輯了。


有間老字號小吃店,過去以大腸麵線加肉羹這道菜打天下;要說這間店有多有名?大概就是只要提到羹湯類料理就會想到這間店的程度ㄅ。
店內有五位總鋪師,過去幾位廚師離開團隊,曾歇業一陣子,隨著新廚師的加入、復業後口味也跟著改變;有時加了一點辛香料,或是摻了蚵仔,做成其他店家也在賣、味道相差不遠的綜合麵線,但基於人氣和料理技術,這些改變最初還是得到好評──直到最近。

事情是這樣的:
這間店的大廚,以及資歷較淺、從其他家餐廳過來的二廚,喜歡上近年來最流行的「香菜料理」。吃過幾次後,他們也想自己動手做做看,正好當時稱為「台式抹茶粉」的香菜粉正夯,於是他們決定改變店內那道人氣菜餚:大腸麵線裡面不加肉羹了,撒上大把大把的香菜粉,好讓客人和他們一同享受香菜的美好。

這樣的改變,本來就熱愛香菜,或是和廚師們很熟的常客自然買帳,也吸引了新客嘗鮮,但還是有些客人無法接受:
「你們的肉羹很好吃,為什麼不加肉羹了?」
「香菜味道這麼重,這樣不就變成香菜麵線了嗎?」
「以前跟老闆說不要香菜、或把香菜挑掉還吃得下去,現在不要香菜就只剩普通的大腸麵線了啊?」
這些批評引起了一串混戰,有些和店家很熟的常客,或別間小吃店的掌廚者,紛紛跳出來指責這些客人「請問你們做出的料理又多美味?不會做菜就不要嘴砲!」、「看你們也不是老常客吧?我從這間店開幕就吃到現在了,想紅?」

大廚和二廚對這些批評也發表了一些看法:
「反正愛吃肉羹的客人本來嘴就很鈍、舌頭死板。」
「某些餐廳的廚師,煮出來的東西根本跟屎一樣,而且以前這間店的配方太單調了,我只是做自己喜歡吃的而已!」

前陣子這間店接受知名美食網站訪問,問起他們未來想做的料理,大廚這麼說:
「我相信會有更多肉羹米粉的支持者討厭我們,我們不在乎他們怎麼想,因為那些喜歡大腸麵線的美食家和死忠粉絲,我相信都會被新菜色吸引、變成新客人的!」

可是瑞凡,這間店不是本來就賣大腸麵線的嗎?
看完店家訪問,我簡直尼克楊問號,還是來吃碗別家的大腸麵線壓壓驚。



(以下空白雷)
我聽完這張已經放棄 BC(或者該說是蝙蝠)了,我沒有認真想這四個問號要填什麼字,但絕對不會是稱讚。
仲宇說過「台灣死腔最強是蝙蝠」,這句話聽來沒錯,但蝙蝠現在不唱死腔了ㄋ,那他好像沒三小路用了?(尼克楊問號
少了死腔、多了 trap 唱法的BC,更讓人覺得:蝙蝠的清腔真的不怎麼樣,只有死腔能聽;後面那五首 instrument only 應該是讓大家聽聽「少了蝙蝠以後,編曲還蠻不錯的」吧?韋仁加入 BC 後,出現一些比較旋律、新潮流的橋段,某些段落也不像以前稍嫌單調,這點是不錯,但主唱的部分真的讓人太傻眼。而且 BC 真的認為這能當一張專輯嗎?五首已經開放下載的蝙蝠時期歌曲重新錄音,再加上無主唱版就可以當專輯囉,真是好棒棒!
但說這麼多,其實我也只是不爽蝙蝠啦,而且看完馬雅訪問更傻眼。批評其他主唱難聽就是真的難聽,批評 BC 就是腦袋死板、心胸狹隘?大罵喜歡熊仔這類學院派的是低能兒,玩 deathcore 的屁孩,還好意思說自己喜歡的黑幫饒舌才是正統饒舌、學院派是邪門歪道?不如回家自慰呼麻比較實在。

大喊「舊金屬迷討厭我們,我們才不在乎呢!因為我們要做給扣迷聽!」可是以前不就是玩 deathcore 的嗎?笑死。

說真的,到底誰才是低能兒?如果上面那篇故事讓人覺得很荒唐,那為什麼主角換成 BC 後,風向就轉成大嗆特嗆才是真性情、respect 來 respect 去的?

和 2015、2016 年相比,今年的口味明顯更清淡了。
會有這樣的轉變並不意外,Ride、Slowdive、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等 indie 大團的回歸,本就使人關注,而今年許多大團首次來台,的確讓今年的 indie 團發展,比起金屬團、扣團來得精采。
個人最喜歡的依舊是 post-hardcore、metalcore 此類曲風,但必須老實說,今年許多在 core 類佔有一席之地的樂團(如:Asking Alexandria、Miss May I、We Came As Romans......)發行的作品都不如預期來的好。就算比前一張專輯優,也是因為上一張實在太差,讓人不禁覺得:難道扣團真的已經退流行了嗎?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些優秀的作品、新團誕生,或許這些大團該做的不是「讓扣團再次偉大」,而是與時俱進,在新興潮流與過去奠定的樂團公式風格中取得平衡。

看到 RockMetal 板有人提到 2017 喜歡的金屬專輯很多,所以補充一下,indie、metal、core 團今年發行的專輯,我喜愛的比例大概是 3:2:1 ㄅ。)


列一下今年的幾個重大時刻:

  • 火球祭!
  • 第一次去 Wake Up
  • 看了超過 50 場表演
  • 活歷史 D.O.A. 來台灣
  • 嘴砲被呂鴻志轉貼,堪稱人生的 15 分鐘
  • 老屍和饒亞哲留言
  • 和 Wax Chattels 主唱閒聊
  • 和阿慶聊論文(????)

不知道明年會發生什麼事,只能希望論文快點寫完了。(什麼結尾

--

※2015 專輯小結:https://goo.gl/P2Peyf

※2016 專輯小結:https://goo.gl/jvoedj

3 comments :

  1.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2. 請問你平常都是在哪聽歌的呢~~(抱歉問題有點蠢)
    因為看你都能不漏掉的聽每年最新出的團和專輯
    我在YT上聽常東聽一首西聽一首
    年代也都不一樣~~

    ReplyDelete
    Replies
    1. 嗨,你好XDD
      我平常都是在Spotify和Bandcamp聽的,他們根據音樂類型會推播一些樂團和新歌,有時候會有驚喜XD
      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去找音樂網站的專輯評論,或是過一陣子就去關注自己喜歡的樂團有沒有新專輯的消息,因為臉書有時候會自動略過,主動點進去或設定發布通知比較不會錯過XD
      (但最近我也開始比較懶了,比較常用Bandcamp和Spotify XD)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