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只是上學期從腦袋一閃而過的幾個想法,現在看起來還是覺得:當初竟然可以寫出這麼長篇大論!?
作業三:請選擇一張2000年之前發行的「泛華語」唱片專輯,可以是國語、台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或粵語等,針對此文本及其脈絡(text and its context)做一個完整的分析(不是單純的聆聽心得感想文),包括專輯概念、詞曲內容、呈現形式等,以及與該專輯相關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人物等相關連結討論。
專輯:靈魄之界
樂團:閃靈
專輯年分:2000
我對閃靈的認識始於《賽德克巴萊》,但直到《十殿》與《高砂軍》後,才正式懂得欣賞黑金屬此類曲風;因此《祖靈之流》、《靈魄之界》、《永劫輪迴》這三張較早期、在老樂迷間被稱為逸品的專輯(除了《永劫輪迴》曾於 2006 年發行復刻版,前兩張皆已絕版),對我來說相對陌生。
單純以音樂形式來說,在《高砂軍》前,即使加入五聲音階、二胡等東方元素,但閃靈的音樂聽來仍是較為洋派;以交響黑金屬、旋律死亡金屬為器樂基底,主唱 Freddy、女聲 Ambrosia 的聲線則嘗試了力量金屬、歌德金屬主唱唱腔,或是與現在唱法相較,共鳴點稍高的黑腔來呈現。
首次由《祖靈之流》一路聽到最新的不插電民謠專輯《失竊千年》,可以感受到金屬曲風的「全球在地化」現象:閃靈由早期的交響黑金屬、旋律死亡金屬,以故事和旋律段落作為其中「台灣味」的元素,直到《十殿》出現較為鮮明的本土風格、並在《高砂軍》發揚光大,使得國外媒體開始使用台灣金屬(Taiwanese metal)、東方金屬(orient metal)來形容閃靈的音樂。
課堂在「全球在地化」此一主題,曾提及在地族群援引外來音樂文化,並從中發展自身族群認同(如法國馬賽的北非移民族群藉由來自美國的嘻哈音樂,建構其與法國人不同的種族認同),而被眾多國外媒體視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重金屬樂團」的閃靈,似乎也沿循此一模式:閃靈挪用了源自西方的重金屬文化,藉由交響黑金屬、旋律死亡金屬的旋律,表達台灣本土意識。此外,閃靈更將金屬樂融合台灣小調、演歌、五聲音階、歌仔戲的旋律特色,並加入二胡、箏、獵首笛等台灣樂器,揉合出屬於台灣本土的重金屬文化。
台灣樂迷開始接觸大量西洋音樂,約是 1990 年代,由日本輾轉引入鞭笞金屬(thrash metal)。而 1988 年創立的瀚江文化事業公司,出品了大量搖滾樂翻版卡帶,其中「重金屬」曲風被歸類於搖滾樂一同推銷,可說是早期台灣樂迷開拓視野、接觸重金屬文化的契機。
重金屬音樂原本就是西方人的發明,所有定義搖滾的概念,也由西方人完成。因此早期的台灣搖滾樂團,大都盛行翻唱國外搖滾國歌、複製國際樂團的樂風,以及鑽研歐美吉他明星的技術。無論是身上的服飾或講話的樣子,都試圖成為另外一個國外搖滾樂團的模樣;而那些在 1990 年代本土運動影響下,於台灣流行樂界出現的「新本土音樂領航者」(如伍佰、林強、新寶島康樂隊等,融合本土風格與搖滾元素,充滿台灣草根氣息的創作音樂人),對追求西方技術、聲響的搖滾樂團來說,只是無聊的流行音樂。
從當年的視野來看,一支樂團要能以台語創作,融合歌仔戲音階、本土演歌元素,同時善用西方重金屬搖滾的技術與元素,受到國內外歌迷的喜愛、國際樂評與媒體的肯定,並滿足兩派的要素,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閃靈卻達成了此目標,甚至影響、提攜許多近年崛起的金屬樂團,這是怎麼辦到的?
最早的台灣重金屬創作專輯始於 1993 年,由刺客樂團發行的《你家是個動物園》開啟了台灣金屬樂創作之路;而閃靈在 2000 年發行的《靈魄之界》可說是閃靈的第一張概念專輯,不僅確立了樂團的音樂風格,樂手技術、專輯整體創作結構也更加成熟,閃靈也由「台灣最受矚目的重金屬樂團」成為「世界最矚目的台灣重金屬樂團」,因此《靈魄之界》可說是重金屬音樂在台灣紮根、在地化的重要推手與基礎。個人淺見,此張專輯以兩方面實踐了重金屬樂在台灣的「全球在地化」:
一、完整、專屬於台灣的神祇故事
重金屬音樂是一種關於力量的音樂論述,比起其他搖滾曲風,更強調舞台魅力以及殘暴的力量;其歌詞深受哲學及浪漫主義等思想影響,人性的黑暗、彼岸的世界、偽善、虛假的道德、對理性的幻滅、宿命論等,往往是歌詞的主題。而閃靈所屬曲風「黑金屬」更是如此。
黑金屬音樂特色可追溯至 1970 年代的樂團「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該樂團的歌詞內容、歌曲的黑暗性、撒旦的推崇等特色,加上編曲的懸疑與晦暗感,成為日後黑金屬的雛形;西方世界視為萬惡的「撒旦崇拜」是黑金屬發展初期的主要題材,黑金屬的「黑」可說是這些負面、邪惡的總和,甚至有時等同於「撒旦崇拜」。由於黑金屬的態度與音樂性來自此黑暗本質,因此在初期,黑金屬成為了社會敵視的對象。社會敵視的原因除了上述「黑暗」、「撒旦化」的本質外,黑金屬的「行動力」與「反基督」也是被社會所拒絕的原因之一。
然而黑金屬音樂的黑暗、反基督所表達的,是社會中被隱藏的負面情緒:恐懼與厭惡。Shakespeare (2010) 認為黑金屬中「恐懼」的出現,是對於現實社會的深層情緒(痛苦)的刻畫、揭露現代社會中人性與精神的「失敗面」,並展現社會中對「失敗」的「恐懼」。除此之外,黑金屬也與「厭惡感」有關,黑金屬音樂中的厭惡,是針對現代社會中人們無法撇除的某些事物、意識產生的,如:科技、主流(或強勢)文化、有組織性的宗教媒體力量等流行事物。黑金屬樂團厭惡人們無法獨立於這些事物而生活,於是創作出反社會的作品,以宣洩自己的不滿。
閃靈在《靈魄之界》以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所創建的「原住民、漢人神祇戰爭」為題材,抵抗以「中國民族主義」、「漢人沙文主義」為主的政治思維,其對「母島」的闡述,更可視為閃靈重視台灣主體的證明。在驅逐了漢神之後,以「母島」最初的主人──原神獲勝為契機,延伸出對「母島」的認同感,而此重要性將於下一小節說明。
黑金屬的「瀆神」攻擊了大眾不曾質疑的信仰體系,產生出黑金屬特有的「民族主義」。由於基督教尚未進人北歐之前,當地有著不同於基督教的信仰體系,在基督教傳入、成為強勢宗教之後,當地信仰體系逐漸被視為「異教」而遭到打壓,最終被視為「撒旦」般的負面存在,導致當地信仰體系的崩解。黑金屬對於基督教的攻擊,除了是反社會的行為之外,亦反思自身歷史,於是黑金屬以「異教」的身分對抗「主流的」、「外來的」強勢文化,由此區別出「他者」並激烈地排斥。
「異教」的崛起,是黑金屬「撒旦崇拜」意象的展現,於是黑金屬成為「反基督」態度的表達工具;黑金屬音樂打破了基督教視為禁忌的行為、挑戰基督教所壟斷的話語權。黑金屬激烈的反社會方式,表現了對主流文化的反叛,展現了黑金屬音樂濃厚的反社會性質以及對社會的批判性。
若將《靈魄之界》中的漢神、原神、藏神,與黑金屬音樂的信仰背景做比較,可發現主流宗教「基督教」對應的神祇正是漢神;而「異教」所對應的神祇,自然是原神和藏神。對漢神的反抗,體現了黑金屬音樂的「反基督」思想對主流宗教的反抗,但這是屬於台灣本土的民族認同,而非黑金屬音樂發祥地北歐。
二、藉原住民與漢人神祇的衝突,回應台灣的「母島認同」
「母島認同」一詞,結合閃靈首張專輯《祖靈之流》中〈母島解體‧登基〉一曲的「母島」一詞,以及閃靈於創作所表現的「認同」,劉柏毅 (2016) 於研究《台灣黑金屬音樂對本土主體的建構與闡述─以閃靈樂團的「母島認同」為例(1996-2016)》中,用以象徵閃靈呈現的認同形象。
《靈魄之界》接續了〈母島解體‧登基〉的神祇戰爭故事,始於〈海息(慢板)〉終於〈永固邦稷〉,呈現更多反入侵、反對單一文化霸權的意識形態。以當時政治局面來說,第一任民選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為統派政治人物所批判,因此《靈魄之界》所描述之神祇大戰,或許也是對「大中國思想」的批判:原住民神祇與漢人神祇地位雖相等,漢人神祇卻有著強烈的文化優越感,輕視、壓迫原住民神祇;漢神的殺戮、歧視,不僅去除了神的神聖化(以另一方面看來,也體現了黑金屬早期的中心思想:瀆神),更打破了部分台灣人對漢人、對大中國思想的過度美化、想像,進而為閃靈未來的創作路徑打下基礎。
綜觀上述,《靈魄之界》雖不如閃靈後期創作如此的有「台灣味」,但其神祇大戰、在地認同(母島認同)的主題,亦展現了「全球在地化」精神,對台灣重金屬文化發展的貢獻功不可沒。
過去聆聽過台灣新興金屬團的優秀作品,與此主題相近的尚有血肉果汁機《GIGO》(道教文化與控制主流文化的負面外星文明對戰)以及暴君的《水沙漣傳奇》(水沙漣兒女迎戰欲強佔水沙漣的赤色巨龍),而以神話、概念故事作為創作主題的樂團更不下少數,但若沒有閃靈《靈魄之界》此專輯打先鋒,或許台灣重金屬音樂文化會倒退十年也說不定!
參考資料
Shakespeare, S. (2010). The light that illuminates itself, the dark that soil itself: Blackened notes from Schelling's underground. In N. Masciandaro (Ed.), Hideous gnosis: Black metal theory symposium I (pp.5-22). North Charleston, SC: Booksurge Llc.
Weinstein, D. (2000). Heavy metal: The music and its culture. Retrieved from http://books.google.com/books
邱立崴、吳逸駿 (2015)。《是在大聲什麼:決定未來!閃靈Freddy,林昶佐的衝組大進擊!》。新北市:遠足文化。
閃靈樂團 (2006)。《閃靈王朝──台灣搖滾鬼王10年全紀錄》。台北市:圓神。
劉柏毅 (2016)。《台灣黑金屬音樂對本土主體的建構與闡述 ─以閃靈樂團的「母島認同」為例(1996-2016)》(碩士論文)。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6-2607201601113000
劉逸凱 (2005)。〈黑金屬與情感:一個現象學的考察〉。《文化研究月報》,47。取自 http://in.ncu.edu.tw/csa/oldjournal/47/journal_park366.htm
羅悅全等人 (2000)。《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Since 90')》。台北市:商周。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