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 2014

TALK: 從後現代主義劇場、解構到後搖滾 (Post-Rock)



一切的起源大概就是這篇了。
上學期所修的跨藝術研究期中和期末報告,是針對課堂上的各個主題作發揮,而這算是期末的一篇小討論。
原本只是抱著「既然有後現代主義劇場,那就把post-rock放進來寫一篇吧」的簡單心情,結果俊明居然在期末最後一天,建議我「可以多寫一點這樣的東西來累積」,嗯。
由於課堂主題還是在後現代主義劇場,因此下面對於post-rock的討論並不算多,請用「這就是一篇心得感想」的想法閱讀吧。(因為如果真的純寫後搖的話,我想我的程度和其他很了解的人差太多了,你知道的。

-----

課堂上觀賞的後現代主義劇場表演,其中的極限震撼和藍人樂團之前早已耳聞,而極限震撼的表演更曾在高中的課堂上看過,那時便有深刻的印象。這次又再度的和它邂逅(??),感動依舊,但也多了一些想法。
在寫這份報告前的某天凌晨,正好在追蹤的藝文工作者動態上得知法國巴黎的夏特雷劇院(Théâtre du Châtelet)正在直播演出《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現在相同的連結還是可以看到當天直播的影片。),據聞是後現代主義中的戲劇代表作品。但3小時多實在太長,後來只看了一個半小時左右。

和過去印象深刻的極限震撼,以及藍人樂團的充滿動感、感官刺激不同,最讓我注意到的,其實是裡面音樂的極簡──雖然只看了一個半小時(但一個半小時應該算久了),我所聽到的背景音樂卻只有幾個主題不斷重複。剛點入連結時,出現了兩個女聲重疊的對白,和合唱團反覆的1-2-3-4的歌唱,最後女聲的對白反而不再重要,變成了背景的配角,和過去劇場中的背景和對白立場正好對調。後來一幕的舞台分割成監獄和法官,動作由原本的演員呈現完後,另一位又重複了一次,就像是重複播放一樣。
第二天找了但唐謨寫的評論,《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雖名為歌劇,但又和敘事性歌劇不同,少了詠嘆調、沒有一般歌劇的架構和落幕、換場、中場休息。而裡頭的分裂、拼貼、意義不確定、符號表徵都是後現代主義中重要的概念。裡頭的音樂只有幾個主題重複,所做的改變不足以讓我們發現它的變化。在這樣的狀態下,每個人看這部戲劇所得到的故事都不一樣,我們會憑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對這段的想法衍生出自己賦予的意義。這或許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和觀眾互動吧。

後現代戲劇中提到了「解構」,讓我不禁想起:過去看後搖滾(post-rock)的特徵,也有「解構」這部份。和後現代戲劇的反線形敘事、將主體解構類似,後搖滾是將原本約定成俗的搖滾樂形式,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構,並再度建構。簡單來說,就是樂手拿著樂器(吉他、bass、鼓)做一些「過去搖滾樂不會做的事」。
而這裡所謂「過去搖滾樂不會做的事」是什麼呢?舉例來說,過去的搖滾樂吉他頂多刷刷和弦、彈彈solo,對樂器的操弄就是在於技法(掃弦、點弦等都算),不管樂手多厲害、除非你是solo樂手或彈演奏曲,不然在樂團中大家一開始還是會先注意到主唱;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也沒有嫌棄的意思,我只是想說:就算靈魂人物是其他的樂手,你還是會去聽主唱的聲音(除非你覺得主唱現場太爛,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後搖滾的這些樂手讓樂器的比重加重,原本印象中都是負責刷和弦、彈solo的吉他,做出了大片音牆和音噪,加入取樣、合成器、鋼琴、弦樂等元素,而這些元素都是在一般的傳統搖滾樂不會出現的元素。除了加入這些元素外,他們還會對自己的樂器做一些過去我們不會做的動作,像是敲打、搖晃,並將樂器對著音箱做出feedback,所發出的聲音,並非憑藉我們在學樂器時老師教的那些技巧,就能夠發出。
(之前在河岸搖滾營曾經聽一位bass老師說過,在他認知中後搖滾不是真的搖滾樂,在風格介紹提到後搖的時候他還拿了甜梅號的鼓手舉例說他的鼓並不是照真的搖滾樂規範在走......提到這就想到現在甜梅號已經終止了這件事zzz


在課堂提供的講義資料中看到,60年代後的前衛劇場,就有了後現代劇場的雛形,像是以肢體和聲音直接呈現,和空間的自由轉換。而後搖滾則是80年代後便逐漸形成樣貌的,只是當時並沒有後搖滾這個名詞,到了199x年才正式有後搖滾的產生。我認為之所以有「post」這樣的稱號一定有它的理由在,並非只是它是比較新、比較前衛的東西,就算真是這樣,也有其他類別或是名稱可以來命名或納入,像前衛金屬、極限金屬、新金屬(Nu Metal)也是比較新的東西,那為何後搖滾就是post-rock?而是因為它也像後現代劇場,使用到了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分裂、反敘事、拼貼。

和我們一般所認知的音樂理論和邏輯相悖,不管你是專門聽哪種樂器,都可以自成一個旋律和節拍,但組合起來後,又像是被數字計算過般的調和,且擁有美麗的旋律。而每首歌與其說是在描寫一個故事,更像是一種情緒的抒發和流動,或許不像傳統搖滾樂這麼直白,但卻一樣抑揚頓挫、且留給聽者更多想像空間。將古典、電子等各類型音樂風格拆解並折衷,將約定成俗的搖滾樂形式,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構,重新創造、拼湊進自己的音樂裡面,對我來說,這就是後搖滾給我的感覺,而不是只限於大眾對於後搖滾的刻板印象「無人聲、大爆炸、大編制」(如果這些就是後搖滾的規則和限制,那就不能叫post-rock了!)。


去年有幸能在台灣看到喜歡的德州後搖滾樂團Explosion In The Sky(天空爆炸)的現場,表演時,他們一鼓作氣地將所有歌曲都串聯在一起,連說謝謝、喝水喘息的機會都沒有。這些歌雖然都來自不同的專輯、風格也大不相同,但真正串聯在一起的時候,卻像這個表演本來就是在表演一整首長達一小時以上的歌曲,從中分不出在裡面的歌「到底是從何處開始連接起來的?」。裡頭使用了龐大的音牆,和各種使用樂器的方式──像是前面提到的敲打、feedback、使用特殊的金屬片觸碰琴弦發出尖細如小提琴的音色,甚至是將琴往地上砸、用鈴鼓敲打琴身等讓人覺得「表演結束後,琴應該已經壞了」的方式(但是沒壞,它們很好),那樣的衝突和侵略性出現的樂句(或許不能稱為樂句)卻是如此的讓人感覺到溫暖而有空間感;沒有明顯的人聲,反而裡頭所想表達的長篇大論更加完整。


另外還有一團很喜歡的後搖團叫做65daysofstatic(65天靜止),雖然沒親眼看過現場,但看過轉播和影片,他們的表演也是非常的過癮,最酷的部份是每個人都能當「鼓手」,不管是吉他、bass或合成器,都可以用鼓棒敲打或是拍擊!而上面提到的小提琴音和feedback、電子取樣等元素也不時出現,不只充滿張力、感官刺激,還多了更多輕巧的節奏性。如果要用後現代劇場來形容後搖團給我的印象,而且將Explosions In The Sky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來比喻的話,那65daysofstatic一定是極限震撼那一型的。雖然是不同的領域,給我的感覺卻是如此的相像,這大概也是我不自覺將後搖滾和後現代主義劇場牽扯在一起的原因(不過劇場本來就融合了音樂這部份的領域,這是很確定的一件事)。


提到65daysofstatic,就不得不分享在新專輯獨立被抓出來做為單曲的〈Taipei〉。


※參考資料: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 ㄇㄞˋ點子靈感創意誌
http://www.mydesy.com/einstein-on-the-beach
穿過劇場的玻璃─劇場導演的影像創作:《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概念初探
http://www.pots.com.tw/node/954

5 comments :

  1. Twenty three bears&you (post rock from Honduras)
    http://m.youtube.com/watch?v=RN3bE5jt4-A

    ReplyDelete
  2. 『後搖滾是將原本約定成俗的搖滾樂形式,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構,並再度建構。簡單來說,就是樂手拿著樂器(吉他、bass、鼓)做一些「過去搖滾樂不會做的事」』

    我比較喜歡時序上去分期,這樣好像比較可以把後搖看成是一種影響廣泛的潮流,而不是指特定的音樂形式。當然有一些樂團的音樂形式會屬於Post-rock的中堅,像你提到的天空爆炸...

    ReplyDelete
    Replies
    1. 想不到四年前的文章現在還是有人回應XDDD

      我懂你的意思,或許是內容特地將後搖滾的特徵描寫出來,所以讓你覺得有種在講「後搖滾是一種特定音樂形式」的感覺,但其實當初在寫這篇的時候沒有想太多,只是想把後搖跟後現代劇場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不對,是把裡面隱藏的後現代主義概念拿來做比較XD
      不過當時喜歡的後搖團也不多,現在看來,的確用時序來解釋後搖會比較恰當沒錯XDD

      Delete